越来越多的孩子朋友圈屏蔽父母,原因到底是什么?
前段时间,微博上的热门话题#这就是我屏蔽父母的原因#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。
(相关资料图)
话题下方有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。
小时候,女孩拿着喜欢的画,让爸爸看,爸爸冷冷地说:“你画这些有什么用?将来又不能靠这个吃饭?”
女孩向妈妈倾诉:“原来我的同桌一直在背后说我坏话”,妈妈却说:“早叫你别交不三不四的朋友,现在知道错了吧?”
工作后,女孩向父母吐槽领导总给自己穿小鞋,还当众批评她,父亲却指责她:“那就要怪你自己了,为什么就批评你不批评别人呢?”
......
之后,过年回家,面对父母嘘寒问暖,女孩再也没有分享的欲望,直接回房间了。此时,父母却怪她,脾气怪,平时在外也不打电话。
当我们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,进行无关回应,无法真正理解孩子。当我们习惯站在孩子对立面,无法跟他们站在一起进行共情,久而久之,孩子自然关闭了话匣子,疏远了我们。
共情能力,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来体验他人处境,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。
不懂共情的父母,很难赢得孩子的心,优秀的父母,从不缺乏共情意识。
孩子眼中的世界
曾经有个视频博主,出于好奇将摄像头戴在了孩子的胸前,想记录下孩子眼中的世界。
有一次记录到孩子独自玩耍时,孩子从包装盒里抽出了一盒饼干,随后他试图将饼干装回去,但试了几次都失败了,于是找到爸爸寻求帮助,但爸爸以为他饿了想吃零食就把零食拆开了,这下孩子急了只好哭闹着去找妈妈。
小时候,孩子语言表达欠缺,他们难以解释;长大后,孩子很多时候明知道解释无用,也就无心解释。因此表现出的沉默、疏远,父母更难以理解。
欧洲心理学界一项研究证明:
生活中孩子很多难以理解的行为,其实根源都出在父母身上。
如果大人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,孩子的不顺从、难以理解的行为,都会遭到我们的训斥,冷眼,而孩子自然委屈、无奈。
当父母与子女的悲欢并不相通,我们也就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。
得不到理解的孩子,
只会把父母越推越远
纪录片《镜子》中的男孩张钊,在父母眼里,他辍学是因为早恋。
但张钊坦言,自己不去学校是因为压抑的环境,给他的压力太大。他跟母亲倾诉压力时,母亲会说:“学校几千人都受得了,为啥就你受不了?”
当他经过高楼时,威胁说自己要跳楼,爸爸会说:“你跳啊。”之后,还对他人嘲讽孩子:“他没那个胆。”“我让他跳,上他都没上去。”
张钊心里的声音却是:
“他们每次说完这句话,我就想,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。”
父母以为张钊不想上学,但他真实想法,却是想读书、上大学。即使如此,父母却依然笑着反驳:“他说的不是实话,他心眼多,他在骗你们。”
种种言语透露的,皆是对孩子的伤害。暴露的是父母本身的傲慢、无知。
父母只透过自己的角度看世界,只相信自己眼睛里的世界,从来不去理解,孩子的内心世界,为什么变成今天这样?
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所有呈现的不堪,也并非都是孩子的错。
我们有没有把孩子,看成是一个平等的个体去尊重、去理解?我们有没有真正倾听孩子的心声,真心地帮助他们解决难题?
孩子不被看见,不被理解,自然也就无法尊重父母,亲近父母。
理解孩子,是爱和教育的前提
人心是肉长的,孩子的心也不是石头变的。如果父母理解尊重他们,他们怎么会不乐意亲近我们呢?
电视剧《超越》中的陈冕,一直学习轮滑,但她真正的兴趣是短道速滑。
母亲出差前,再三叮嘱她,要参加第二天的轮滑定级赛:“只要你能赢,拿到二级运动员的资格,咱们就能进重点高中。”
而陈冕却偷偷奔向外地,申请加入速滑队。自己在比赛现场时,妈妈打电话问定级赛,她还对妈妈撒谎。
纸包不住火,当妈妈知道真相后,却没有大发雷霆,而是给予温暖和理解。
“你已经长大了,有权力选择自己要走的路,妈妈相信你肯定能行。”
“你要是觉得你行,就证明给我看,当然了,也别硬撑着,实在不行就回家,妈妈在家里等着你呢。”
妈妈肯定是希望女儿,参加轮滑定级赛,顺利进入重点高中,然后顺理成章地读大学,工作。
可是她也懂得,女儿从小就喜欢速滑,长到十几岁还喜欢,说明是真的热爱了吧。
如今,有机会重新选择热爱,肯定是不想放弃的,放弃肯定会成为人生缺憾。索性,支持也好。
父母有父母的考量,可是孩子也有自己的坚持,如果强行让孩子顺从你的意愿,难免斗争,两败俱伤。
在保证安全底线之外,何不给孩子一定的自主选择权?
德国心理医生斯蒂芬妮·斯蒂尔说:
“父母有没有共情能力,是孩子接受积极影响,或者消极影响的关键。”
让我们放弃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,支持孩子自己坚持热爱的道路,是一个艰难的抉择。
理解和尊重孩子很难,但很值得,因为那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,是亲子关系和谐的基础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