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从碧玉环中过,人在苍龙背上行。日暮凭栏望河朔,不须击楫壮心生。
这首诗出自元代诗人刘百熙,正是对我国赵州桥的真实写照。对于这座古桥,虽然我们没有亲自前往实地游览,但想必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对它无比熟悉了。因为早在小学课本中就有一篇叫做《赵州桥》的课文,现如今回头去看那篇文章,可能会感觉字数有些少。
(相关资料图)
但它还是准确地向我们介绍了这座神奇的古桥,为我们打开了对古代桥梁建设认知的大门。与古代建筑一样,虽然如今现代化的写字楼林立,但总是代替不了古建筑在我们心中的位置。桥梁也是这样,新修建的大桥在横跨长度以及建造环境方面都有很大突破,但也替代不了古桥独具的韵味。
赵州桥说起来共有三个名字,还分别被人们叫做大石桥与安济桥。其中安济桥这个名字更是由宋哲宗御赐,并且规定了以它为正名。但因为人们一直习惯于称其赵州桥,所以还是这个名字使用的更加广泛。从被隋朝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到今天为止,赵州桥已历经了1400个春秋。
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找不出一座比它年代更为久远的石拱桥,这都主要得益于古人在建造这座石桥时所投入的智慧与汗水。尽管历经了如此长时间的风吹雨打,甚至有地震、洪水以及战乱炮火的影响,都没有击垮它,依旧屹立于洨河上不倒。其实,很多古建筑都是这样,像矗立在长江中的观音阁,被江水浸泡、冲刷多年,也丝毫未曾动摇。
而大家对于赵州桥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它的拱洞了吧,在《赵州桥》课文中也有提到这一点。作为它的一大特色,自然被关注的更多。像它这种在大桥洞左右两边还分别设计了小桥洞的建造结构,在整个建造桥梁史上都是一大壮举。一方面减轻了桥自身的重量,节约了材料;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洪水来临之际,减轻水流对桥身的冲击力,延长桥梁的寿命。
并且如果有注意观察,大家可能会发现,赵州桥相较于其他古桥,石拱高度降低了很多。大部分古桥在建造时,会考虑到观赏性,将拱洞设计为半圆形,与河流中的倒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完整圆形。但赵州桥更加考虑到实用性,使得整个单孔拱洞的跨度加长。
除了上述所讲到的结构特殊外,赵州桥之所以能够屹立千年不倒,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。首先就是它的选址问题,李春当初选择在洨河这个河段建桥还是有自己的考虑。赵州桥所处的河段为粗砂之地,可以充分保证整个桥梁的承重能力。随着勘测水平的提高,在现代高科技仪器检测后,也的确证实了这一点。
第二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人高超的建造工艺,赵州桥所采用石料为非常坚硬的青灰色砂石,上好的材料加上独特的纵向并列砌置法,加强了桥身各部分之间的摩擦力,稳定了整体结构。此外,这种建造工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方便的替换损坏的石块。
但是在60多年前,人们突然发现赵州桥“消失”了。历经上千年风雨都没有倒的赵州桥怎么会突然消失了呢?原来是在它进行了一次修缮后,整个赵州桥焕然一新,代替了大家记忆中那个古色古香的石桥。其实在历史上赵州桥就已经被修缮过几次了,记录最早的一次发生在唐朝贞元八年(792年),因为被大水冲坏了一部分,通过补石重砌的方法对石桥进行了修缮。
上文中我们就有提到,因为赵州桥的特殊建造工艺,替换损坏的石块是相对比较方便的。所以,在这一次修缮之后整座石桥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。之后,基本上在每个朝代都有修缮的记录。
最后一次修缮是在1955年开始,直到1958年竣工,是赵州桥第八次被修缮,同样也是最为全面的一次修整。古桥只保留了极少部分,其余全部被钢筋混凝土盖板代替。不过因为在结构与样式上依旧仿照旧桥,所以赵州桥虽然外表上没有太大变化,但实则已与一座新桥无异。
由于重修过后缺少之前的古韵,有一部分人觉得新桥并不能代替那座保留了千年的古桥,并且对此提出了质疑;不过,也有人们认为,虽然赵州桥换了一幅新的面孔,但并不影响它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与形象。更为重要的是,这座桥梁带给大家的是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与建筑智慧,是我们古代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成就。不知道大家对此怎么看呢?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