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国第四大淡水湖”洪泽湖是怎么形成的?
(资料图片)
山东济宁,一个地道的北方城市,为什么有个别号叫“小苏州”?
近日,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、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举办“大运河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视野”会议。南京大学教授马俊亚、浙江大学教授孙竞昊、淮阴师范学院教授李德楠做主旨报告,分别分析了“大运河与江苏的环境变迁”“‘多元’与‘一体’:明清时期大运河体制下的区域与国家”“运道民生与淮扬文化共同体的形成”。
大运河带来环境变迁
洪泽湖是一个人工大水库
大运河给江苏带来了怎样的环境变迁?
南宋以来,黄河长期夺淮入海。元代开通京杭大运河,一直到清初,大运河“借黄行运”将近400年。黄、淮、运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。来自黄河的泥沙逐渐堵塞,淮河不断决堤。为了保障运河畅通,明代开始大修高家堰,也就是洪泽湖大堤,把淮河水蓄积起来,形成了洪泽湖。
“地理教科书里说洪泽湖是‘中国第四大淡水湖’。其实,洪泽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人工大水库。它修建在大平原上,且仅有东部一道堰,湖西、北、南三面均无实质性的堤堰。”马俊亚介绍,明朝中后期开始大修高家堰,把淮河的清水蓄积起来,用来冲黄河的泥沙,“七分冲淤,三分济运”。
根据后来设立的水位标志推算, 万历初年潘季驯修筑的高家堰顶高程在12.2 米左右;康熙十七年靳辅加修高家堰,堰顶高程约14 米;后来逐渐加至19.0—19.5 米之间。
大运河融通南北
北方城市济宁别号“小苏州”
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集中展示从京津到江南的街肆印象
大运河带来环境变迁,也是多元文化的熔炉。它沟通了京津、燕赵、齐鲁、中原、淮扬、吴越六大文化高地。
山东济宁为什么有个雅号叫“小苏州”?孙竞昊长期研究济宁,他称它是“一个北方的南方城市”。“物在流、人在流、思想在流、风气在流。”他认为,大运河文化不是大运河沿线各区域文化的简单相加。不同区域文化,有相通的东西,也有区别。大运河打破了各自的封闭、孤立状态,重塑了沿线各个区域的自然与社会结构,孕育了不同的经济、社会、文化发展模式,也促进了各个区域之间的互动和汇通。大运河重塑了区域和地方认同,“小苏州”济宁就是一座北方城市的“江南认同”。
李德楠着重关注淮扬文化。“齐鲁文化代表山东全省,燕赵文化代表河北全省,中原文化代表河南全省,那么,淮扬文化不仅仅代表淮安、扬州两地,而且成了江苏江北段运河文化区的代名词。”他认为,淮扬是一个文化共同体。民生问题是淮扬文化同体形成的内在动力,这不仅体现在淮扬菜、淮盐等吃的方面,还体现在对于就业以及民生社会的作用。运河畅通时代吸纳了大量人口,解决了清代人口大国的就业问题。
专家提出:
关注近代大运河,发展旅游工业
大运河历史悠久,关于它的史料,除了古代文献记载,还有近代以来大量珍贵历史照片、图表。
“近代大运河处于近代中国转型的特殊时期,经历多维转型,对当代大运河影响最大。”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、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叶扬兵认为,近代大运河是联结古代大运河与当代大运河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,但目前研究较为薄弱。加强近代大运河研究,是对大运河历史进行贯通古今的综合研究,可以从水利史、社会史、政治史等不同角度深化近代中国转型研究,有助于理解当代大运河来龙去脉,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。
关注近代大运河研究领域,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袁慧分析了“近代里下河垛田的空间、景观与农民生计”,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夏林分析了“近代江北运河治理体系的转型路径及其内在逻辑”。
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李玉关注大运河工业遗产,提出“开发运河遗产,发展旅游工业”。他认为,要开发“旅游工业”,在保护原貌、原址、原物的基础上,提升公众参与度。游客身份发生改变,直接或间接地充当“生产者”。旅游工业不以制造产品为目的,其产出以接待游客、满足其工业体验为主。
文 | 现代快报+记者 刘静妍
图 |现代快报+记者 刘静妍 施向辉顾炜赵杰
标签: